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经历深度调整,部分在建项目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停工、延期交付困境,购房者面临“交房难、维权难”双重压力,同时也易引发对银行预售资金监管责任的误解与投诉。作为承担房地产项目预售资金监管职责的金融机构,银行不仅需严格遵照《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办法》等政策法规,确保监管账户资金专款专用,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更需在面对消费者误解与诉求时,以专业履职为基础、以共情服务为纽带,化解矛盾纠纷,践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
二、典型案例
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因自身资金规划不当、后续融资受阻,项目停工状态,部分购房者面临“已付房款、未收房屋”的困境,多次通过信访、投诉等途径维权,但因涉及开发商债务梳理、资金筹措等复杂问题,诉求长期未得到妥善解决。王先生(化名)通过全款支付方式购买某开发商住宅项目,当时按照开发商要求,将购房款转入该项目指定的预售资金监管账户。原计划2019年交房的房屋,因项目停工至今未能交付,期间王先生多次与开发商协商退房、赔偿,也向住建部门反映情况,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期的维权无果让王先生情绪愈发焦虑,他通过当地政务服务热线、银行客服热线双重渠道发起投诉,认为监管银行未履行监管职责,导致其购房款被违规使用。
(一)投诉接收与初步响应:快速介入,安抚情绪
建行接到王先生的投诉后,立即启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应急处理机制,按照“首问负责、限时响应”原则,由二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牵头,联合公司金融部(负责预售资金监管业务)、住房金融部成立专项处理小组,及时与王先生取得电话联系。
初次沟通时,王先生情绪激动,语气急促,反复强调“我把钱打到你们银行的监管账户,现在房子交不了,钱也不知道去哪了,你们银行必须负责”,甚至在沟通中出现哽咽,表达“这笔钱是全家多年积蓄,现在房子没到手,生活都快过不下去了”的无助。处理小组工作人员并未急于辩解,而是先耐心倾听王先生的诉求与遭遇,适时表达理解与共情,告知其“您的心情我们完全能体会,全款买房却迟迟拿不到房,换做谁都会着急,我们一定会认真核实情况,帮您梳理清楚问题,尽最大努力协助您解决诉求”,逐步缓解王先生的激动情绪,为后续沟通奠定基础。同时,工作人员详细记录王先生的购房时间、付款金额、监管账户信息、此前维权经历等关键信息,约定3个工作日内给予初步核实结果反馈。
(二)内部核查:专业履职,明确责任边界
为精准回应王先生的质疑,处理小组立即开展内部核查工作,确认银行履职情况:
1、调取该项目预售资金监管协议、监管账户开户资料、资金拨付审批记录等档案,每笔拨付均附有住建部门核准文件及对应工程支出凭证,无“无审批拨付、超范围拨付”等违规情形。
2、通过银行核心系统查询,确认王先生未在该行开立个人结算账户、信用卡等账户,不属于该行存量客户,其仅因购房款转入监管账户与银行产生业务关联,进一步排除“银行因客户关系偏袒开发商”的可能性。
(三)沟通释疑:以理服人,化解误解
处理小组再次与王先生联系,结合核查结果进行专业释疑。工作人员通过展示了监管协议条款、资金拨付审批文件等资料(隐去涉及商业秘密的敏感信息),逐条解释银行的监管职责与操作流程,同时向其说明账户明细公开的政策限制,在释疑过程中,工作人员注意到王先生虽情绪有所缓和,但仍流露出“维权无门”的失落,便主动引导其详细讲述维权过程中的困难,王先生随后倾诉,开发商虽口头同意退房,但以“公司没钱”为由拖延退款;住建部门虽多次协调,但因开发商债务复杂,始终没有明确解决方案,自己甚至考虑通过法律诉讼维权,但又担心“耗时耗力还拿不到钱”。
(四)主动帮扶:践行责任,推动问题解决
考虑到王先生的实际困境,银行并未因“已厘清监管责任、无直接过错”而选择“一推了之”,而是从“服务为民”的角度出发,决定为王先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分管副行长亲自牵头,制定帮扶方案:
1、搭建沟通桥梁:主动与当地住建局房地产市场监管科对接,详细说明王先生的情况,推动住建部门将王先生的诉求项目专项化解台账,优先协调处理;同时,多次约见开发商负责人,从“化解信访风险、维护企业信誉”角度,劝说开发商将王先生的退房退款事宜纳入资金筹措计划,明确时间表。
2、提供专业建议:考虑到王先生有诉讼维权的想法,银行邀请合作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为王先生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讲解“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的诉讼流程、证据准备要点,以及如何通过财产保全等法律手段保障自身权益,帮助其规避维权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3、持续跟踪推进:银行工作人员与王先生、住建部门、开发商四方沟通,使其诉求能够得到回应,并持续有人关注。
三、案例启示
本案例从“客户误解投诉”到“客户高度认可”的转变,为银行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处理房地产领域相关纠纷提供了多方面启示:
(一)坚守合规履职是化解纠纷的“基石”
银行在预售资金监管业务中,必须严格遵照政策法规与监管协议,建立“全流程、可追溯”的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拨付有依据、操作有记录、责任可明确。本案例中,银行正是因为前期履职规范,能够快速调取完整的监管档案与审批资料,才得以清晰界定自身责任,消除客户误解。反之,若银行存在监管流程漏洞或违规操作,不仅会面临监管处罚,更会加剧消费者权益受损风险,引发更大规模的纠纷与信任危机。因此,银行需定期开展预售资金监管业务自查,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政策培训,确保监管职责落到实处。
(二)共情沟通是化解情绪矛盾的“钥匙”
消费者在面临“购房款损失、房屋无法交付”等重大权益受损情况时,往往伴随焦虑、愤怒等强烈情绪,此时若银行工作人员仅从“专业角度”生硬解释政策,极易激化矛盾。本案例中,银行工作人员始终将“倾听与共情”放在沟通首位,先缓解客户情绪,再逐步解释事实,让客户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为后续问题解决创造了良好氛围。这启示银行在处理消费者投诉时,需加强一线员工的“情绪管理与沟通技巧”培训,将“客户视角”融入服务流程,用有温度的沟通替代冰冷的规则宣讲,让消费者在理性沟通中理解银行职责。
(三)主动担当是提升品牌信任的“加分项”
在金融服务中,银行的责任不仅限于“合规履职”,更在于在能力范围内为消费者提供超出预期的帮助。本案例中,银行在明确自身无监管过错的情况下,并未“一推了之”,而是主动对接住建部门、开发商,为客户搭建沟通桥梁、提供法律咨询,最终推动客户诉求解决。这种“超出职责范围”的主动帮扶,不仅化解了单一客户的纠纷,更向社会传递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践行社会责任”的品牌形象,显著提升了消费者对银行的信任度。这表明,金融机构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需打破“仅守合规底线”的思维定式,将“服务为民”的理念融入实际工作,在政策允许、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更贴心的协助,实现“化解纠纷、提升信任、树立品牌”的多重目标。
(四)多方协同是解决复杂纠纷的“有效路径”
房地产领域的消费者纠纷往往涉及开发商、住建部门、银行、购房者等多方主体,单一主体难以独立解决问题。本案例中,银行通过主动对接住建部门、协调开发商,构建了“多方协同”的问题解决机制,最终推动退房退款事宜落地。这启示银行在处理跨主体、跨领域的消费者纠纷时,需主动承担“桥梁纽带”角色,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相关企业的沟通协作,形成解决纠纷的合力。同时,银行也可依托自身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协助等支持,帮助消费者更高效地维护自身权益,共同营造“权责清晰、协作有序、纠纷易解”的金融消费环境。
(供稿:建行陕西省分行)
【编辑:高春茹;审核:史雅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