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咸阳银行业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倾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小微融资以及提振消费等方面多点发力,取得明显成绩,收到良好效果。
紧扣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金融: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咸阳银行业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部分银行设立了科技金融事业部或特色支行,配备专业团队,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科技企业融资效率。如农业银行咸阳分行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群,推出“微捷贷”“抵押e贷”“增信快贷”“商户e贷”等系列产品,让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腿”,有效提高融资质效,实现对天成航材、彩虹新材料、惠齐电力在内的全市上百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的信贷支持,以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助力高新技术与科创企业迸发动能,为全市建设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贡献农行力量。截至2季度末,辖内银行机构科技型贷款余额522.37亿元,较年初增加53.47亿元,增长11.40%。
绿色金融:助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绿色金融领域,咸阳银行业以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为重点。一方面,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项目的信贷投放。另一方面,引导传统高耗能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造。通过制定绿色信贷政策,对符合绿色转型标准的企业给予利率优惠,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同时,部分银行还开展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如绿色债券承销、碳金融业务等,为绿色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如建设银行咸阳分行积极推动重点绿色项目落地,通过建立绿色项目储备库,明确推进责任人、投放落地时间及金额;梳理绿色重大项目清单,组建“分行 + 支行”柔性团队提升效率;依托总省行绿色信贷差别化政策,增强服务竞争力。目前已为绿色矿山项目投放近 10 亿元基本建设贷款,为县域农村煤改气工程投放近 2 亿元,还在新能源发电、文旅、污水治理等领域实现绿贷投放,形成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季度末,辖内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358.08亿元。
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普惠金融是咸阳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着力点,各银行机构持续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个体工商户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推广线上化、数字化金融产品提高服务便捷性。如淳化联社精心打造的“荞麦贷”就颇具代表性,该产品审批高效快捷,种植户仅需提供种植证明和信用记录,最快3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贷款;还款方式灵活,可根据荞麦生长周期量身定制还款计划;服务精准全面,不仅为种植户提供资金支持,更为加工企业解决无担保难题,帮助经营商户实现店面升级扩张,犹如一条金融纽带将种植户、加工企业、经营商户紧密联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自推出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 1.3 亿元,带动 1100 余户农户增收。截至2季度末,辖内银行机构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1128.13亿元,较年初增加25.01亿元,增幅2.27%;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470.34亿元,较年初增加54.34亿元,增长13.06%,贷款户数17.06万户。
养老金融: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咸阳银行业积极布局养老金融领域。加强与养老机构的合作,为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提供金融支持。同时,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推出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产品,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金融需求。部分银行还开展了养老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如泾阳泰隆村镇银行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在艾叶飘香的端午时节,组织各支行在厅堂、社区及村委会活动中心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活动。工作人员将养老金融反诈知识融入趣味问答环节,还现场指导老人使用适老版手机银行,把 “养老金融”巧妙融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中。该行通过构建覆盖“存款储蓄、健康保障、服务便利、反诈守护”的服务闭环,让养老金融从政策文件真正走进老人的生活,以传统文化为纽带探索出养老金融服务的本土化路径,切实守护老年人的养老资产,助力共建长者幸福晚年。此外,多家银行还举办了多场 “金融知识进社区 —— 关爱老年人” 活动,为社区老年人讲解养老金融产品知识,提示防范非法集资陷阱,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欢迎。截至2季度末,辖区银行机构通过进入社区、养老机构、乡村等开展线上、线下养老金融基础服务活动1786次,参与群众6.73万人次。通过官网、官微、官方客户端等发布养老金融主题宣传信息273个,点击、阅读、转发量达107.76万次。
数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体验。数字化转型是咸阳银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各银行机构加大科技投入,推进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通过优化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功能,丰富线上金融产品种类,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如中国银行咸阳分行推出的 K12 智慧校园项目,便是金融场景建设的重要一环。该行通过与兴平市教育局、秦都区教育局、渭城区教育局等签订 K12 智慧校园项目合作协议,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还赋能了教育新生态场景,推动了金融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一举措也加强了该行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战略合作,有效提升了中行在当地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截至2季度末,辖区银行机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134.09亿元,较年初增加15.65亿元,增长13.21%。
依托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咸阳市各银行机构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有关部署。各银行机构快速成立工作专班,形成了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银行机构工作专班通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园区、社区、乡村,全面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给银行,实现银企精准对接。如恒丰银行咸阳分行走访时,了解到清单内某机械制造企业因引进汽车零部件急需资金,而流动资金不足。该行团队主动上门,3天内完成授信上报,助企业获500万元授信。考虑到企业担忧利率,该行主动申报并申请让利,下调利率,使贷款顺利落地。兴业银行咸阳分行在走访中了解到,陕西泾阳某面粉企业面临资金难题。该企业是集优质小麦种植、粮食收储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研发专利。年前进入收储旺季,企业出现资金缺口。该行小微协调机制工作小组主动对接,结合其资质及财务指标,通过“技术流”审批模式,给予 700 万元信用贷款,有效缓解了企业周转压力。
此外,通过该机制搭建的平台,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一方面,节省了贷款时的中介费、担保费等各项费用;另一方面,银行放贷成本降低,也为企业减负创造了空间。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量大幅增长,为小微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截至2季度末全辖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263.07亿元,较年初增加29.62亿元;无还本续贷余额82.22亿元,较年初增长46.56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13%,较年初下降0.47个百分点。机制运行以来已累计对接市场主体39.27万户,走访覆盖率达106.52%,向推荐清单内14212户企业发放贷款190.99亿元。
贯彻提振消费政策,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创新消费场景金融服务:咸阳银行业积极与商圈、电商企业等合作,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在商圈,银行联合商户开展满减、折扣、分期免息等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购物消费。如交通银行、咸阳农合等机构APP推出的“最红星期五”“周五欢乐日” 活动,消费者使用该行信用卡或绑定的银行卡消费可享受各类满减活动,同时还可参与抽奖、抢话费优惠券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支持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加大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信贷投放。如杨凌农商行在“千企万户大走访”中,了解到一客户计划增开分店,却面临租房、装修及设备购置的资金压力。该行迅速行动,由专职客户经理上门服务,收集贷款资料并全面评估客户,成功为其授信;通过小微企业“推荐清单”贷款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投放且不受信贷规模限制,快速完成贷款发放;还利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政策,给予客户最优贷款利率,最终发放 48 万元贷款。开业后分店销售业绩超预期,资金回笼快,保障了贷款本息偿还。此次合作实现银企互利共赢,也为餐饮服务行业银企合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下一步,咸阳银行业将继续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为咸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供稿:咸阳市银行业协会 霍秋晨;撰稿:郭丹)
【编辑:高春茹;审核:史雅蕊】
|